师生风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戚绪尧:做防治矿井热动力灾害的“安全卫士”

作者:王铭来源:必威 日期:2022-11-03 阅读:

矿井热动力灾害是指矿井发生的非控制燃烧与爆炸,通过高温、有毒烟气和冲击波等灾变因素导致环境破坏和人员伤害的热化学和动力灾害。其灾变形式包括矿井火灾、瓦斯燃烧与爆炸及其耦合灾害等。由于矿井热动力灾害致灾机制复杂、灾变环境多变,救灾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诱发重特大恶性事故。在上千年的煤炭开采历史里,矿井热动力灾害防治始终关乎着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

必威教授、公司20212022年度“十佳青年职工”戚绪尧就长期与之作搏斗,围绕防灾、治灾进行了十多年的科学研究,立志要成为防治矿井热动力灾害的“安全卫士”。

立心力行,专注热动力灾害防治

二十年前,戚绪尧满怀憧憬来到矿大,进入当时的能源与必威学习。四年后的一次机会,他被派往远在鄂尔多斯的神东矿区现场进行调研和项目验收答辩。

那是戚绪尧人生中第一次坐火车出远门,从此开启了他的科研之路。

“那时候徐州还是夏天,我穿着短袖就去了,到了地方才发现那边还下着雪呢,那次的经历我终身难忘。”谈起当时的情景,戚绪尧仍记忆犹新。

如果说天气的迥异让戚绪尧小小地打了个“冷颤”,第一次独自到现场调研更是不小的挑战。

“作为一名本科生,一直都是老师手把手教,身前身后带,第一次需要我自己独身面对,确实很紧张。由于没有参与该项目的前期工作,如何在短时间内熟悉项目内容、提炼创新成果、在现场进行沟通协调等,都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

初战告捷,戚绪尧不仅顺利完成了出差任务,对煤矿现场及井下热动力灾害防治也有了新的收获和更切身的体会。

身实学之,身实习之。2008年,正在读研的戚绪尧赴河南能源义煤集团千秋矿参与救灾,据戚绪尧回忆,那是他“第一次深入地下近千米的地方进行救灾实战”。

“灾变区域幽深昏暗、通风不畅、温度湿度较高,有毒有害气体严重超标,环境极其恶劣,且该矿瓦斯浓度高、煤尘具有爆炸性,瓦斯燃烧甚至瓦斯粉尘爆炸等突发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危险系数极大。”这些如今在戚绪尧看来早已习以为常的恶劣环境及危险条件,彼时还是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震撼。

由于此行目的是“救灾”,最大程度地抢时间、提效率是当务之急,“救灾的窗口期很短,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诱发爆炸,导致灾害扩大化,一旦决策失误、错失时机,分秒关乎生死性命”,言语间,戚绪尧的神情多了几分严肃。

那几日,他和团队成员几乎昼夜不眠,围在一起制定、修改方案,并将最佳方案快速付诸实践,不到7天就成功治理了该次灾害,避免了次生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如今的戚绪尧,早已无数次奔赴矿井灾害的现场,防灾、治灾的能力不断加强,而每一次的经历,都为他开展科学研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使他在长期从事的煤矿热动力灾害及其次生灾害防治方面的研究之路上走得越来越顺畅,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他先后主持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江苏省科学技术(基础类)二等奖(排名第2)等省部级奖励8项;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6件;出版专著2部;制定国家安全生产行业标准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89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44篇。

在戚绪尧看来,搞科研是“持久战”,困难少不了,要有“板凳能坐十年冷”的定力、“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

每次面对挫折,这个从徐州睢宁农村走出来的质朴“硬汉”总是能够及时调整心态,重新投入新的科研“战斗”中去。

“学校的目标是创建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们肩负的使命就是要克服困难,解决制约煤矿安全的‘卡脖子’问题,为国家能源资源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戚绪尧坚定地说。

2011年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经过不懈努力,戚绪尧先后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全国高校矿业石油安全工程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徐州市青年科技人才先锋、必威betway官网青年学术带头人等人才工程。

除了对待科研一丝不苟、全情投入,戚绪尧还努力行在奉献服务的路上。如今的他还担任着煤矿瓦斯与火灾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院工会主席、公司党委委员、江苏省样板党支部书记等职务。面对不同性质岗位的工作,他总是能够积极思考、主动谋划、多措并举,确保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面对繁杂的科研和工作压力,戚绪尧丝毫没有退缩,反而更为严格地要求自己,“我有做计划的习惯,开展重要工作之前我都要先做计划,比如对待今天的采访,也是如此。”说起多年养成的工作习惯,戚绪尧笑着说。

“分清轻重缓急,及时调整计划,尽最大努力把每一项任务都做好。”

戚绪尧说,回顾二十年的矿大成长路,之所以能够凭借坚忍不拔的信念走到今天仍斗志不减,最离不开的就是学校培养和师长的“传帮带”。

他表示,学校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学科、全国A+学科,公司党政领导的长期关心和支持,为他的成长提供了优质平台和环境。“恩师王德明总是教导我们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实事求是、守时守信,他的严谨态度和奉献精神让我终身受益;周福宝、秦波涛等师兄的奋斗历程深深鼓舞着我,为我指引着努力的方向;团队老师们的互助共进也为我提供了强大的后盾,让我无惧风雨、勇敢前行。”

桃熟流丹,圆满育人之梦

给人以星火者,心怀火炬。在戚绪尧心里,“教师”二字分量极重,他说作为一名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最根本的使命,那就是教书育人。

戚绪尧主讲通风与防灭火、应急救援、职业安全与健康等方向的相关课程。课堂上,他注重融入煤矿安全行业背景内容和矿井通风与安全的相关实例,深化员工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用煤矿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来陶冶员工的道德情操,激发员工的专业热情,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创新“交互式”的教学方法,让员工融入到课程知识体系场景中。

此外,戚绪尧还主动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此,他主持了《地下工程火灾防护》“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项目,通过有意识地设定教学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巧妙地融入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去,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学效果。

除了重视对员工的专业知识教育,戚绪尧还时刻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经常通过室内座谈、草坪畅聊、宿舍走访、新媒介互动等多种方式与员工沟通交流。

担任班主任期间,有一次,他的班上有一个员工从偏远的省份跨越千里来到矿大,远离家乡的不适应和成绩上的心里落差导致他出现了厌学和心理上的问题。戚绪尧得知后多次找他谈话,有段时间甚至还让他每天到自己办公室来自习,以便随时观察他的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态帮助,那名员工逐渐从最初的低落中走出,毕业时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多年后,许多员工主动和戚绪尧保持着频繁的联系,“员工逢年过节发来的一条简单的短信,就是对我这个做老师的最大的肯定”,戚绪尧感慨地说。

工作以来,戚绪尧先后指导了3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公司产品方面,他坚持以面向国家能源重大战略需求的科研项目为载体,创新驱动的公司产品思路,过程中严把学位论文选题关,定期召开组会开展研讨,大力支持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交流,逐步形成了较为高效的公司产品方法。

“做科研要紧跟国家需求,培养员工也要紧跟时代需求。”

十余年间,戚绪尧言传身教,员工们耳濡目染,团队形成了积极上进、投身科研的氛围。

初心不与年俱老,奋斗永似少年时。“矿井热动力灾害及其次生灾害问题很复杂,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很多。”戚绪尧表示,自己将继续牢记初心使命,不畏艰难、踏踏实实、勇往直前,为国家能源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